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谱写护佑人民健康新篇章

 

今年,8 月 19 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诞辰梦想,医者担当践行初心”。

大医为人诚恳。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还是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赛跑同病,同病相争,筑牢保障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践行“尊重生命、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爱心无限”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谱写保障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尊重生命,保护人民健康

“如果祖国需要,我会再次出发,用我的生命保护人民的生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说。

武汉、北京、哈尔滨、吉林、青岛、石家庄、通化……去年以来,童朝晖奔赴多个“抗疫战场”,抗击疫情250多天,行驶超过20,000公里。他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危重病人。

“守在病人身边”是童朝晖的习惯。 2020年1月18日,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抵达武汉。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童朝晖一头扎进病房,迅速掌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情况,并提出将重症患者救治放在首位的建议。

童朝晖等危重专家梳理了气管插管的流程,并就具体操作如何进行、如何防护等问题一一解答。每次到床位,他都会趴在病人面前,检查病人的气管插管位置、气囊压力、呼吸机模式和参数设置等,甚至是床单元的放置细节。 “适当的安全气囊压力的感觉比触摸鼻尖更柔软,比触摸嘴唇更难。”他所有的临床经验都是从前线获得的。

2020年大年三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身在险境,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整节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到了武汉后,他看到了接机人员。他问的第一句话是:“病人在哪里?”临床专家。去年武汉抗疫期间,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连续奋战73天,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抗疫答卷”。

今年以来,张忠德再次出征,参与了广东、江苏、云南等地三角洲株疫情的抢救和指导。有一次,一名重症患者出现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腹胀、大便不畅、胃肠道潴留明显。专家组为该患者使用中药退烧清脏,迅速稳定了病情。

作为医院感染防控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吴安华不惧风险,深入防疫一线并且控制了很多次。去年,吴安华赴武汉参与疫情防控。在72天的战斗中,他为125支医疗队的近1400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感控训练。 “作为感官人员,我们要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奉献的意愿。”他说。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是一位大胆细心的“神探”。天津市宝坻区某百货店疫情防控期间,张颖对病毒“传播链”的精彩解说在网上走红。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她经常再现场景,准确描绘出病毒传播的“路线图”。

“比如,有一个阳性感染者,他去过医院,在医院里走了很多次。我们必须从进医院大门开始,沿着他走过的路线走来验证什么他说的是对的,这个命令,你来了多久,和谁接触过,经过了哪些诊室,经过了哪个走廊,附近有什么样的情况,都必须执行。”张颖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科学家连续奋战200多天。他因过劳而病倒,不幸去世,享年53岁。他的名字叫赵振东。生前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组技术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他被誉为“新冠疫苗卫士”。

为了加快实验进度,赵振东总是第一个去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赵振东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是新型冠状病毒复制子系统的构建,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工具。他还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多项新冠疫苗研究,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奉献了生命的最后一丝曙光。

救死扶伤,救死扶伤,不要失去生命。

“对于每一个病人,医生都会做一个‘加法’, “每一次手术都要让患者有所收获”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发自内心的说。

1986年,黑龙江佳木斯市的一名小伙骑摩托车出车祸,肋骨骨折。根据以往经验,患者的膈外侧神经、副神经和颈丛神经均受损,基本无法治愈。然而,顾雨冬并没有放弃最后一丝希望。他认真总结了过去1000多次手术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可以借用臂丛神经中的颈7神经来恢复患者瘫痪手臂的功能。

于是顾宇东挑战了医疗“禁区”。 10个小时的显微手术后,他激动得彻夜未眠,第二天早上6点赶到医院。 “当他醒来时,我让他举手,他真的举起了手。我心中的石头掉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