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及其流行特点概述

 

1 病原

1.1 分类与命名

1979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首次将小反刍兽疫病毒归类为单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第四个成员。其毒株命名建议采用国际惯例: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份,如果宿主为山羊或绵羊,可以省略宿主信息。Tibet/1/2007,这是一株来源于西藏的病毒,编号为1,分离年代为2007年。

1.2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完整的小反刍兽疫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400~500 nm,有时可见更大的畸形粒子和长达数微米的长丝状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脂质囊膜,厚度为8~15 nm,来自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囊膜上有两种糖蛋白突起,长度8.5~14.5 nm,电镜下可见。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卷曲在脂质囊膜内,直径为14~23 nm。核衣壳蛋白,和病毒基因组共同构成螺旋对称的核心结构,磷蛋白和大蛋白与其结合。小反刍兽疫病毒粒子中RNA占0.5%,蛋白质占70%,脂质占20%~25%,糖6%。脂类是构成病毒粒子囊膜的主要结构之一,以脂质双层形式存在,由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1.3 物理和化学特性

作为有囊膜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相对比较脆弱,在光照、加热、脂质溶剂、酸性、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失活。病毒粒子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为1.18~1.20 g/cm3,沉降系数约为1 000S。病毒悬液在37℃的半衰期为2 h,在50℃ 0.5 h,被灭活,病毒在1 mol/L硫酸镁溶液中可增大抗热能力。

1.4 病毒基因组结构

Bailey等在2005年首次报道小反刍兽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此后,研究者们陆续开展了不同来源PPRV毒株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共有9株小反刍兽疫病毒毒株完成了基因组序列测定。[1]

1.4.1 基因组序列结构 小反刍兽疫病毒基因组3端是长度为52nt的先导序列,5’端长度为37nt的尾随序列。编码525个氨基酸。P基因起始于1 748位,终止于3 402位,终止于3 336位,长度为1 530 nt,编码509个氨基酸。C蛋白的ORF长度为534 nt(1 829~2 362位),编码177个氨基酸。F基因总长度为2 411 nt(4 892~7 302),H基因长度1 830nt(7 306~9 262位),编码609个氨基酸。L基因长度为6 552 nt(9 266~15 908位),ORF长度为6 552 nt(9 288~15 839位),编码2 183个氨基酸。基因间隔区长度都为3 nt。

1.4.2 基因组序列同源性 以小反刍兽疫病毒西藏分离株Tibet/2007为例,PPRV基因组序列与麻疹病毒属其他病毒同源性为59.8%~64.5%。M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69.7%~75.2%),其次为L、N、F、P基因,H基因同源性最低(50.9%~59.8%)。

1.5 病毒蛋白及其主要功能

N蛋白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N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57.8ku,有525个氨基酸组成。主要是通过自我组装成核衣壳粒子,与P蛋白与L蛋白协同作用调控病毒RNA转录和复制。是保守性免疫性蛋白,含有T细胞表位。P蛋白由于被高度磷酸化而得名,P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4.9ku,有298个氨基酸组成,其羧基端富含半胱氨酸。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阻止STAT1的磷酸化来阻断IFN-α/β的信号传递。C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0.2 ku,有177个氨基酸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于病毒的有效复制必不可少,在阻止IFN的生成中发挥作用。M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8 ku,有335个氨基酸组成,高度保守,仅在195~213位氨基酸区域高度变异。F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9.1ku,有546个氨基酸组成,主要功能是对于介导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至关重要。H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8.8 ku,有609个氨基酸组成,还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和血凝素活性。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特点

病羊是小反刍兽疫的主要传染源,病羊主要通过眼、鼻、口分泌物排毒,患病羊眼鼻、口腔分泌物中病毒含量较高,后期粪便中含毒量也较高。病毒存在发热期的血液、淋巴结、眼结膜、鼻咽部、胃肠道粘膜等组织中,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PPR主要在绵羊和山羊中流行,山羊高度易感,绵羊次之,猪接触感染有病毒的山羊后也会感染PPRV,但不会引起病毒传播。潜伏期一般为 4~6 d,最长为21 d。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年龄上2~18月龄的羊易感,对于幼龄动物,致死率可达50%~80%,本病是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2.2 传播和分布

随着国际贸易的驱动,该病在南亚、西亚、中亚地区一些国家持续传播蔓延。2007年7月,首次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发生不明原因羊群疫病,随后,2008年6月西藏那曲尼玛县发生疫情,2010年8月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生疫情,这也是西藏的最后一起疫情。2013年11月传入我国新疆地区,2014年初相继传入甘肃、内蒙古、宁夏、辽宁,5月初逐渐平息。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疫情迅速得到遏制,目前已进入稳定控制状态。

上一篇: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