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创新机制谋发展突出特色现成效茶树生物学与资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坚持标准、省部共建、以省为主”为建设运行原则,面向安徽和全国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定位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着力在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与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基础理论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和突破,力争为安徽和全国茶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为安徽农业大学。

茶学学科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39年创建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和专业实验室,是在著名茶学家王泽农、陈椽教授等创建的茶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全国茶学学科的摇篮。该实验室先后获批农业部、安徽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5年1月20日获批为科技部和安徽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茶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目前,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占地1.2万平方米,建有茶树生物技术与蛋白分析、分离与结构鉴定、细胞分析、生理与营养、代谢组学、实验动物、品质控制和质量安全检测等8大技术平台,其仪器设备原值1亿多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有150余台套。实验室还有茶树种质资源圃40亩、实验茶园50亩、茶叶初加工和深加工厂各1个以及人工气候室、细胞培养室、SPF级动物房等配套齐全的附属设施。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十二五”以来,实验室共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安徽省重点攻关项目5项,研究经费达2亿元。通过各类研究,实验室构建了世界上首份茶树基因组BAC文库;完成了栽培茶树中的中国茶变种(俗称小叶茶种,Camellia sinensis )的全基因组序列草图;建立了国际首个茶叶化合物库;建立了茶树次生代谢物、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检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产茶省的茶树种质资源圃。

近5年来,实验室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250多篇;主编出版教材专著9部,参编出版外文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选育国家级茶树良种2个、省级良种6个;制定ISO国际标准1项、国家与省级标准7项。实验室先后获农业部丰收奖合作推广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茶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合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 3)。

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技术推广区域

近5年来,实验室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宛晓春教授先后3次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ISO/TC34/SC8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并担任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召集人,4项茶叶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扭转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服务产业助力发展

作为安徽省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单位,实验室积极服务茶产业。近年来,先后论证通过了安徽省茶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为农业部种植司编写《全国老茶园改造技术措施、问题与建议》报告;编制黄山市茶产业“十三五”规划等。在省内,与谢裕大、六百里猴魁、祥源祁红、六安徽六、霍山抱儿钟秀等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帮助其解决有机茶园管理、产业新产品开发、祁红精深加工生产线、黄茶加工工艺和青砖茶品质形成机理等问题,特别是与合肥美亚光电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研发了智能茶叶色选机、品质分析仪等创新产品,共建省智能分选设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国产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目前已经在全国22个省推广应用873台,并出口越南等65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日本和韩国对我国茶叶色选机市场的垄断,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在省外,开展针对湖北赵李桥茶厂、陕西安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贵州瓮福集团、江西高山茶、陕西省农委和河南省信阳市农委等单位的技术服务和茶资源调查,共计承担横向课题106项,合同经费2729万元,到账经费1741万元。与井冈山市合作共建井冈山茶业试验站,为井冈山茶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平台;与云南大益茶叶集团合作,帮其设计生茶筛分线、实验室建设和技术培训等,该集团现已成长为全国行业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