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为逃离原生家庭,身为博士后的他出国20年,母亲

 

引言

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是同一个屋檐长大,也有很多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相处过程中难言的苦。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去解读这本“经”,就能发现我们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1

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心理学家弗里曼提出来的。从人类幼儿早期与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情感联结,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人的一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能从父母或看护者身上得到安全感,成年后就倾向于从配偶身上获得安全感。因此,很多这种境况下成长的人都同意,缺乏关心和爱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弥补。

不久之前,有一则寻人启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里面的内容大致是一位母亲在临终之前的愿望,她和她的已经考取了博士后的小儿子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过面了,发这则启事的人希望大家能帮忙找一找她的小儿子,让她能够不带遗憾走去。

这个消息在网上也让人议论纷纷,指责这位博士后的儿子居然如此狠心,父母含辛茹苦抚养这么大,居然连看都不看望一下病重的母亲。然而,这个故事的真相却出人意料。

这位老母亲口中的不孝儿子名叫王永强,1969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有小儿麻痹的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是一个小商贩,靠做点小生意撑起了这个家。

他能够逃离这种命运,是因为从小他就迫切想离开这个家。虽然家里不支持王永强去读书,希望他能早些出去赚钱,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学校里,王永强的成绩也非常优秀,每次父母一让他辍学,学校的老师就会来问清楚情况,也会鼓励他坚持下去,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从小就怀着这个信念的王永强,知道父母迟早有一天会彻底断绝自己的学费,于是,他每天都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去捡破烂,一到周末就上工地帮忙赚些辛苦钱。这段经历对他来说也是十分值得的,最后他顺利地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并且在高考时也考取了优异的成绩,成功地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也脱离了父母以及那个让人窒息的家。

02

但是,即使自己考上了大学,父母也不同意继续读书,不给生活费。无奈之下,王永强继续勤工俭学,好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比较轻松,加上学校的一笔困难补助,王永强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钱。

当父母得知王永强上大学的费用来源时,竟然跑到了他的学校,当着全校人的面对他又打又骂,逼他将自己手里的钱拿出来。那些谩骂、那些羞辱成了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印记。此后,为了不再让父母做出这种事来,他将自己本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挤出来,每个月都给父母寄笔钱。

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王永强决心不再回到家乡,他给父母每次一打电话得到的都不是一人在外孤身奋战所应该得到的关心,而是毫不留情的谩骂和索取。就这样,一毕业之后,他就努力赚钱,没过多久就成了家。有了妻子后,他感觉之前那种时时刻刻被父母纠缠着的状态不再出现了。虽然父母会向他要钱,可他也不用因为没钱而遭到他们的辱骂了。

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去了日本。王永强的父母觉得儿子已经这么有钱了,每个月居然只拿那么点钱,于是,又一次向他狮子大张口。父母的确对他有养育之恩,但是没有考虑到他也有自己的家庭,一次次用孝道来要挟他。此时,妻子早已经忍受不了丈夫父母这一次次的无理要求,加上异国他乡自己也不能习惯,于是态度强硬地选择了离婚。

对父母的失望使他决心不再与他们联系,也不告诉自己的行踪。寄完最后一笔钱后,他转身去了美国,在那里,他继续了自己的学业,考研读博,平静地生活了近20年,直到一则“寻人启事”又让他出现在孝与不孝的风口浪尖。

结语

百善孝为先。虽然这一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但是,处于王永强这种情况之下,很难不去记恨自己的父母。若不是从小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恐怕他将会被父母一直拖累下去,将自己的一生毁掉。也可能是与父母缺乏沟通,才导致了这种结果,但是这最后一次机会,希望他能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