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例为导向的感染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探究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课程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常规免疫学诊断、免疫细胞制备等实验方法。知识点繁多、内容结构复杂、内容抽象且难度大。目前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限制和实验室现有条件较差、基本操作技术不规范、对实验操作过程掌握不全面等。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优化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势在必行。本文就实验内容整合、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验教学探索,为医学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实验之间缺乏联系。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分别按照各学科的需要开设独立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内容较基础,多是验证性、陈旧性的脱离临床的实验检测项目,缺乏连贯性的综合实验,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对所学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理论知识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遇见临床案例不能进行综合的分析总结,无法将所学实验技能结合相关知识有效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2.教师为主[1],学生不参与完整实验过程。以往的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结论的总结等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实验课上学生们只要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去做就可完成实验[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思考,实验结果不认真观察和分析总结,实验结束后的污染试剂及器材不进行处理。学生不参与整个实验过程,缺乏对实验的系统理解,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及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3.实验时间不合理、不充分,实验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所有实验需求。以往实验课安排一般较为紧密,每周1次或两周1次,每次1~2个学时。但是有些实验的内容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才能得到结果,例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等,这样通过一次实验课很难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如果第二次课再进行观察,很难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如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结果观察,没有老师现场指导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全面正确地对结果进行分析。
4.考核方法单一[3]。以往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是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一旦出现了操作错误或者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学生大多数都不去认真思考分析错误原因,通常会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编造数据,甚至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们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从而忽略了实验课程的真正目的。
二、以案例为导向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步骤
1.教师参照临床资料提供系列临床真实的病人案例,主要参考自行编写的整理的案例库,由教师从中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分别与微生物感染样本和寄生虫感染样本的病原学检测相关,并给出关键性的标题给予引导。
2.在上课前,将其上传至雨课堂教学班级中,学生查看教学案例内容,结合理论知识,查阅相关学科资料进行案例分析,课下查阅中外文发表的最新文献对案例进行分析,反馈给教师进行修改。
3.教师将修改好的案例分析反馈给学生,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相应的鉴别诊断进行排除。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以及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及结果判断分析。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题汇报,挑选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设计进行实验室开放,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5.采用分组式教学模式。将学生进行实验分组,每组5~6人,根据实验设计内容,指导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6.挑选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的部分实验结果,指导学生进行期刊论文的撰写。
7.操作技能学习的多种教学模式。第一,通过在线雨课堂和校级网络课程进行病例介绍和讨论;第二,通过微课制作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第三,通过虚拟仿真项目的开发和学习进行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8.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的完整性、实验设计的创新可行性、操作技能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程度等方面给予评分,每部分占25%,总分100分;从而对整个实验过程形成最后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下一篇:没有了